第五講
孫醫師報告:這幾天坐的很安靜。由數到隨息進入定境,留在一個觀照的存在裏。在這個境中,自我的觀念依然在,知道這個四週圍的事情,慢慢觀照到我的存在。 在這個當中,自我和能觀的是兩個能分開的東西,這個我慢慢在觀照下消失了,停留境界,進入一個無我的觀照,最後觀照靜下來了,停留在一個渺渺茫茫的知與無 知之間的境界裏。在適當的時候這個知自然會起作用。
有時候也參南泉斬貓的公案,這個公案都如影隨形的在腦海裏,推不掉,斬不斷。今天我得到了答案。六祖說的對「本來無一物」到後來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大機 大用,也是本來空的。已證悟的大善知識即心即佛,心本空,即用也是空,招念的是誰呢?就是我們的妄心,在六道輪迴中製造因果。法身是佛,也是空。報身、化 身是應物而生,自心的一部份,所以本空。貓的三身本空,法身也是空,所以不會招業,所以南泉不昧因果。我們要謹慎小心,對人對事完全在因果的網絡之下,一 不小心變成五百年野狐身。
是種增故說    未曾相離用
若為覺想亂    當習安般念
由風大產生安般的現象;出息、入息。我們普通凡夫的風大有增有減。譬如我們傷風感冒,呼吸會粗了,風大增加了。又如一個精神衰弱的人或臨死的人,呼吸只有一半了,這個風大種減了。佛法是不增不減的,所以這個道理告訴你,未曾相離用,我們的生命同風大、出入息的關係很大。
苦為覺亂想:如剛才孫醫師的報告,他了解到出入息就是出入息,就算是睡眠當中出入息也沒有差別啊!他說出入息快了、慢了、自心也未曾改變。我也不會為修安 那般那而令心不安。因為安那般那的本身也就是自心的一部份,安般難道不清淨嗎?他認為不用心加上安般上清淨的,自由來去嘛。安般實在清淨的很。他說自性自 在。這是孫醫師的報告。這一節是什麼道理呢?也就是經典上說的未曾相離用。
安般本身出入息如果與感覺、思想加上去,變成思想多了。這裏頭有兩個東西,呼吸同這思想。那麼就會發生散亂,生命也是變亂的快,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應該修 安般出入息,用這個法門,由風大調整變成氣,由氣變成息的時候,止息清淨的時候,跟到是覺想。能知、能覺、能感受作用的、清淨下來。這是一個方便法、一個 方法,所以他說當習安般念。
已能應於數    則除內貪著
於數若隨順    是則離不順
那麼開始修呼吸的時候,先一個方法叫你數習。假設能每一次數習,十次或二十次,每一次都記得很清楚,中間沒有雜念思想,這個數的作用達到了,則不要數了。 現在到處都有人教數息觀,一輩子就在那裏算呼吸。我常笑他們說:你們是在學會計還是幹什麼?數到了某一個階段就要丟掉。所以叫你們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,七 覺支有個捨覺支,有個擇法覺支。每進一步的時候就要丟一個。譬如你得到神通的境界,神通都要捨掉,才能再進步,不然你就停留在這裏。於數若隨順,是則離不 順:如果你還繼續數下去,那就糟了。所以修行要知時知量,要懂方法。
志在無亂境    能攝諸亂想
先數從一起    如是乃至十
現在倒過來講數習的法門。為什麼開始要計數呢?能計數的是我,呼吸屬於生理。勉強把它們兩個配合為一。道家就叫做奼女嫁嬰兒,這個中間有個黃婆作媒。黃婆就是你自己的意志。它兩個已經結合了,心境不亂了。那麼這個方法計數開始就叫做數息。先從一數到十。
修行順此數    便得功德住
由一數到十,由十倒過來數到一。就是這樣一個方法,不要再加數字,慢慢的你幾次來回,覺得沒有散亂心,你就要捨了。孫醫師的報告說順其自然,其實這個就是隨,還沒有到止的境界。
已得功德住    則能求升進
          滅一切亂覺    佛說增上故(數門竟)
能夠由數到達隨,才能求得進步。那麼這個時候心息合一了,沒有亂想了,佛說增上故:就慢慢的進步了。這個時候還不是得定。上面是講數息的法門,下面這一段講隨息的法門。
數能滅一切    覺佛但言滅
一切不死者    以增上故也
這個數的法門能滅一切。心念和氣息配合了,就滅掉一切散亂心。佛就是覺悟了的人。覺佛但言滅:這個方法是滅你的亂想心。但是他還有很深的內義。他也可 以使你生命增長。所以道家如果和這個方法配合了,求長生不老,能夠使你不死。這是氣息的功用,以增上故也,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增長。
內外出入息    去則心影隨
決定善觀察    順是趣涅槃
什麼叫做隨息呢?就如剛才講的,睡眠時呼吸也自在,一切自然。內是呼吸進來是安那。出去是外,是般那。這個就叫做出息、入息。實際上我們的念頭,散亂 心,幾乎和它是一樣,呼吸進多了以後思想亂,血液也流的快。如果修出息的話,血壓也降低了,慢慢心境也不動了,去則心影隨:所以一出一入之間,哪個時間修 入息?哪個時間修出息?就要巧妙的運用了,要用智慧。決定善觀察:這個道理可以達到涅槃的成就。
修行出入息    隨到所起處
  如是知升進    能離外念著(隨門竟)
你要知道修行出息與入息,這裏是講隨哦,你聽其自然。莊子就講過,常人之息以喉:普通人呼吸靠肺部。至人之息以腫:得了道的人,他呼吸到達了腳底心。 是真的,我們在坐有人做到了,腳底心有感覺了,不過還沒有到最高。至人之息以腫,到腳後跟,到腳底。所以他說修行出入息,隨到所起處:每一口氣進來,你知 道它到達哪裏。假定你今天消化不良,或肝臟有問題,氣到這裏會堵住。所以有一本佛經是講出入息治病的經。自己可以治病。就是現在所講的氣功治病。修行出入 息,隨到所起處:你要體會這股氣從哪裏來,到哪裏去。還有裏面起來,譬如你坐的很好的時候打嗝,氣到了你能感覺的到。有些嗝是胸口、食道管堵塞,如嬰兒餵 奶時打嗝,這個時候你輕輕在他背部拍幾下就好了,不然氣會堵住。有些嗝是從胃上來的。如果嗝從丹田上來,那功夫就很不錯了。真的做功夫會打嗝,這是什麼道 理?比如說你在水塘裏丟下去一塊石頭,它沈到底以後會冒泡上來。就是說你的氣已經到下面去了,它反應出來就是打嗝,把身體的炭氣排掉。所以我們中國道家把 呼吸叫做吐故納新,吐掉炭氣,舊的氣。進來新鮮的氧氣。
下面這個小字註解是不對的。他說出入息所起處同在臍。古文有一句話叫做畫蛇添足。蛇本來沒有腳,你畫蛇添足引導別人走錯了。隨到所起處,真到氣通了, 那個嗝反應上來,是從海底起來。等到如莊子所講的,從腳底上來,那就不會打嗝了。功夫到了你自己會知道。如是知升進:知道自己一步一步的進步,就能捨離外 貪著了。脾氣會變好,氣質會變化。這個貪還包括兩性之間的慾念,外貪著去掉了。這是隨息法門。
安止極風處    三摩提等起
三昧即已起    便得功德住(止門竟)
安止極風處:這是講到止,止在極風處。他下面小字這個註解不對。他說極上下風際。上風際在哪裏?這個註解的人不懂,所以我說他是畫蛇添足。真的不出不 入了那個是止,那個叫做息了。安止極風處在哪裏?風處究竟在哪裏?佛在【楞嚴經】上分析地水火風等,講到風他說「性風真空,性空真風,清淨本然,週遍法 界,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,循業發現,寧有方所。」這個風的作用,它的性是空的。同人思想的本身一樣,它本來是空的,可是它起的作用,大氣流可以形成宇宙, 或者形成一個星球。清淨本然:它本來也是清淨不動的,沒有風來去的作用。週遍法界,無所不在,無所在。那麼它怎麼起作用的?心物兩個配攏來,唯心一半,唯 物一半。隨眾生心,應你的知識範圍,每個人的知識範圍、功夫的深淺不同。循業發現:跟到你的業力發現,換句話說,你能真修這個風,修止息修好了,你修成神 仙,長生不老也是你的業。他並沒有否認這個不對,沒有說不可能。
這本【達摩禪經】是介於小乘和大乘之間。談功夫,沒有講最高的原理。所以極風是到空的境界,並不是說上面到頭頂,下面到腳底心,或者停留在哪一個地方。
什麼叫止呢?剛才孫醫師這篇報告很好,可是沒有進一步。真的不出不入了,止息的時候,這個是定的初步。三摩地是真正的定,你呼吸也定住了嘛。所以我說 什麼叫定?譬如一個輪子在轉動,我打一顆釘子,把輪子釘住了,不動了,這個叫做定嘛。對不對?你說心不散亂亦不昏沈,用一顆釘子釘住了。你的息還在往來, 還在動亂中。所以安止極風處,也到了空的境界。三摩提等起:你各種三昧的境界才來了。現在你閉者眼睛坐在那裏,只能叫做打坐,不能講得定耶!也沒有得止 啊!不要把普通的打坐就叫做入定,那就叫做吹牛皮,那就不對了。三昧即已起:三昧就是三摩地,中文翻成正受。你三昧達到了,便得功德住。這個算是有功德 了,有成果了。功德是在這裏,有功勞的成果。你達到了,所以得定了,這個叫做得止。
修行止住已    種種觀察風
先觀於本處    謂風所從起
這一段是講觀。得止以後,由止再修觀。我們普通講由定再生慧,智慧是由觀察來的,這個觀察中間有差別,所以擇法覺支了。那麼既然有思想,有觀察。思想 是不是妄念?也可以這麼說,但是太攏統了。止觀的觀法與普通的觀察都有思想,妄念,但是有差別,是程度的問題,多一分、少一分就不一樣了,作用就變了。所 以修行得止以後,你在這個止的境界,你那個能觀能知的自性並沒有停止。
種種觀察風的作用,風大的作用怎麼起的?先觀察於本處,謂風所從起:譬如講現在外的天氣,沒有風,所以天氣很悶。那麼這個空氣裏頭的風到哪裏去了?它 沒有流動。就是在停止、悶住的狀態。可是你不能說它沒有風。這個風的本性還存在,不過不動了,流動起來就是風。風在靜止狀態,風還是存在。所以我們得定的 時候,風的功能它在你生命裏,不一定是身體的外面,還停在這裏,你要看清楚。
此處為云那    為一為二耶
冷煖悉觀察    八種如前說
我們生命的重點就是這一口氣,為什麼只講風呢?地大是骨頭,細胞、蛋白質等。水大是液體。火大是本身的熱力。風火是相連的。因空氣流動的摩擦就發熱了。水大跟地大是相連的,冷凍的水就是地大,地大溶化了就是水大。但是四大又是各自獨立分開的。
那麼這個四大,這個物質世界同精神世界怎麼會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生命呢?它起了作用還是一個。那麼生命是一體的,還是二元的呢?冷煖悉觀察:這個氣體在 身體內部有冷有煖,有粗有細,這都是過程不要怕,還有酸、痛、麻、癢、脹。甚至沒有病的人發病了,這並不是作功夫不對,是你身體內部有病,它給你弄出來, 我們感覺到了。這八種前面講過了。
為總觀諸大    唯在一種耶
觀時悉俱有    以一增上說
所以你要分析自己的生命,地水火風要一一觀察。究竟五臟六腑,肺啊,肝啊,還是腦的問題呢?你要內觀清楚。觀時悉俱有:你觀察這個時候四大通通起了作用,身體變化,還是單獨起作用?以一增上說:這一部份的功能增強了,你這樣的觀察。
修行觀風大    造色從彼生
唯心與心法    依彼造色起
佛法裏修安那般那,因為風大是生命最初的能源。這個風不是空氣裏的氣流,這裏是修“息”。也不是說鼻子的出入息就是風了。在這個前面的能力是氣哦。譬如你手搧一下,動力大才覺得有風嘛。動力小只有氣,那個不動的就是息。
修行觀風大:我們這個生命的色法,色法就是地水火風,我們肉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是。醫學上所說的遺傳基因,這個基因可以說是色法最初的東西,科學叫它是基 因,這個還是個因。基因也就是色,色之因。這個造色之因是靠這一股生命能,這一股生命能我們叫它是氣。造色:造出來的色法。造出來這個生命、身體。由一個 精蟲、卵子、基因變成我們現在這個人。都是以這樣一股氣為主。乃至於我們講思想的唯心。唯心與心法:上面講唯心的心是全體的心,整個精神生命。下面講心法 的心是意識的心,意識與思想,唯心與心法。依彼造色起:這個心法是由腦電波,腦神經反射來的,這是心法。唯心更進步了,那個是生命的根本。他說唯心與心 法,依彼造色起,都是依靠現在生命裏頭造色的功能來的。
非彼造色已    而復有種大
諸有出入息    是風名依種
他說並不是我們有了這個身體以後,然後才有種大,才有呼吸的作用。他說不要這樣看,前後的因果不要顛倒了。也就是說我們生命能發生,變成基因,變成生命, 是靠風大來的,靠氣來的。如果你把那個基因放到冷凍庫裏,保護的不好,基因就會死亡,還是風大最重要。諸有出入息:一切眾生就是諸有,一切眾生都有呼吸, 任何一個生物都有呼吸,全息的作用。是風名依種:都是這個風大種性的功能所發生的。
報風及長養    是為三種風
什麼是報風?我們生下來活一百歲的人,這個身體叫業報之身,來還帳的。如果一輩子享福是善報而來的。一輩子痛苦是惡報而來的,來受罪的。這個是報身。這個 報風是一種。長養風是一種,就是上次講的,嬰兒剛生下來,也沒有喝奶幾秒鐘就變那麼大,那個叫長養風。可是你不要看我們身體在衰老,只要沒有斷氣以前,你 那個長養風還在,那個功能還在,不過它變弱了。如果你懂這個道理,把那個功能增強,可以卻病延年的。報風及長養風,根本風。報身的風,長養的風同你根本的 風,就是你風大的種性。是為三種風:他這裏所講的風是指生命的能。
或說入在前    出者在於後
或說出在前    入者在於後
皆有因緣故    彼作如是說
或說入在前:有人認為入氣在前,先吸氣才有呼氣。或說出在前:有人認為先呼出去再吸住來。皆有因緣故,彼作如是說:其實不同。有些人以出氣為主,所以我常 常罵有錢的人財大氣粗。因為他喜歡罵人,是以出氣為主。有些內向的人,他對任何人都害怕,他以入氣為主,的確有差別。這是報風的問題。所以你看佛學是那麼 科學。有些人出在先入在後。有些人是入在先出在後,各有他自己的生命因緣,彼作如是說。
如其真實義    慧者乃決定
他這裏提出來古化代的修行人有三派的意見。等於科學上意見的不同。當然都非究竟。真正究竟,只有你自己修持證到那個境界,大智慧才看得清楚。不能以少數人,或者多數人的經驗,就認定是出氣在先,或者入氣在先。
於臍處所起    淨治毛孔道
肚臍密宗叫臍輪,道家叫丹田。實際上這一部份與腎上腺的賀爾蒙有關係的,一直通到睾丸這一部份。女性到子宮這裏。所以嬰兒的呼吸是在丹田呼吸。如馬友慧前 幾天的報告,她不是說在丹田呼吸嗎?這個在道家叫做胎息,胎兒的呼吸。胎兒在娘胎裏頭沒有用鼻子呼吸啊!靠臍帶跟丹田呼吸。胎兒的營養也是靠臍帶輸進來。 於臍處所起,淨治毛孔道:注意!丹田的呼吸,內呼吸還不是根本。但是功夫已經很好了。這個是報風。也與長養風有關係。下面小字的註解對了。此報風開毛孔故 名開,非出外。所以叫做呼吸出了氣,並不是損失掉了。這是本身裏頭胎息。
由此風義故    彼說出在前
你懂了這個氣的道理,彼說出在前:因此這一派說出氣在前。
毛孔已開淨    入者則在前
如人初生時    阿那入故起
息風最先出    是故說般那
他這裏講毛孔,也就是整個細胞都已經換過來了。毛孔已開淨:那些人的身體變好了。入氣多,出氣少,所以他說這個理論不是空洞的。上面講慧者乃決定,你要真 修實證,功夫到了,智慧開發了,才能了解。如人初生時,阿那入故起:在娘胎時,胎兒的呼吸靠臍帶,是胎息,胎兒生下來,第一口氣先進來,胎兒才能成長。息 風最先出,是故說般那:所以得定的時候功夫到了,最後這一口氣呼出去,定住了。這不是空洞的理論。
息風諸種大    割截不生苦
當知彼非受    謂受則不然
我們生命裏頭的來來去去,呼吸一進一出,這個息後來變成氣了,再粗就變成風了。諸種大:這些大種,地、水、火、風。尤其拿風來講。風根本是個物理的東西, 不是物質,是物理。割截不生苦:你拿刀來割它,把它磨碎了,也不會生苦。所以你要知道,你能感受得苦、得樂,在生命裏的作用,那是受陰的作用啊,不是氣的 關係。當知彼非受,謂受則不然:你認為氣,受氣了,氣感受痛苦,那就完全錯了。
以彼修行者    不患諸斷逼
是故出入息    於身復非受
所以你修行作功夫的人,不能說絕對無病啊。隨時會碰到,天氣變化,飲食不對,也會有病啊。出入息是生命的根本,可是它並不知道苦、樂、非苦非樂等。
識命若斷時    息則不迴轉
是則眾生數    必由命根起
可是它同我們生命的關連在這裏啊。當我們要死的時候,命根要斷了,意識也完全渙散了,這個時候要死了,這個息只有呼出去,不回來。所以要曉得一切眾生的生命根本,風息的重要。
息則是身行    世尊之所說
亦名根本依    眾生所由轉
風息的作用是身體上生命的活動“行陰”。這個生命活到行陰是很重要的一部份。也就是說它來去生滅,生命活到就是行陰的作用。這是佛告訴我們的。所以我們的生命拿地水火風來講,是氣的關係。風大是我們的根本依。眾生所由轉:一切生命活到就是這個風息所轉變。
是息既已滅    命則無所依
以能持命根    故說眾生數
所以這個息假設停了,你就沒有命了,死了。所以這個息不是講來去。它根本的能量。以能持命根:保持我們的命根,維持生命靠它。故說眾生數:所以眾生有那麼多種,就是一個氣的變化。
阿那般那念    緣風為境界
雖曰正思惟    而非真實行
所以這個修出入息法門,練氣。阿那就是入氣,般那就是出氣。我們心心念念與它配合修持。這是以風來做修持方法的境界。雖然也是修禪定的一種法門,可是這個並不是道,這是一種方便法。
一切所修觀    彼悉緣風起
於觀有差別    次第今當說
他說你得止以後,得定以後,一切所修的觀行法門,觀想,觀心等等。如果沒有這個出入息的根本作用,你還起不來它的真功用。所以在觀行當中的差別,要大概、簡單的告訴你們。
阿那般那念    分別有三種
所謂從聞起    思慧與修慧
他說你修出入息也包括佛教大的教理。有聞、思、修三種差別。聞是多聽多學,是知識的淵博,這是聞。你學了以後要研究思考,光是記憶下來沒有用。你要擇法,你要去修,去求證,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。
            於是安般念    比丘聞慧生
一切時悉受    名字為境界

開始你只曉得修出入息,安般念。出家的比丘們聽到這個法門,佛的弟子叫聲聞眾,是聽老師講,你的耳朵聽來的。等於你讀書,讀到碩士、博士也 只是聲聞,把老師講的記下來,考試通過了拿到學位。你有沒有學問就不一定了。你沒有吃進去,沒有消化出來。所以我常常說,學位沒有用,沒有真學問。你要把 老師講的吃進去,消化了,變成你自己的東西,那才是你的智慧。現在有很多的人在教數息,我聽了越聽越生氣,越想越傷心。很多人在那裏數呼吸,數了一輩子, 不知道在幹什麼,你說怎麼辦?
境界出入息    正念思慧生
當知彼緣名    時或復緣義
你懂了出入息是利用這個氣一出一入的境界。剛才孫醫師的報告也講,出入息它本身存在就是一個境界。出入息本來就在,我不管它。不管它也可以啊,那是凡夫的 境界,你沒有經過修練,你怎麼能控制,怎麼能做到要止便止,要生就生呢?正念思慧生:要有正思惟,要思,要研究,然後產生你的智慧。當知彼緣名:我們修這 個法門是緣出入息的作用,為什麼要修出入息?這個息是風大所變的。時或復緣義:你還要透進去研究,用智慧觀察風的本身。所以我們引用【楞嚴經】所講的「性 風真空,性空真風」。既然你曉得空。空了,呼吸停止了,你怎麼做不到呢?做不到就是吹牛。所以光會講經有屁用?佛經是講科學的,你說性風真空,我打你痛不 痛?你說性痛真空,性空真痛,痛還是痛啊,對不對?時或復緣義,這中間的道理你要搞清楚。
阿那般那念    所起修禪慧
悉已捨名觀    唯緣諸法義
所以你用這個出入息,阿那入氣,般那出氣。你心念與它配合,到那個境界了,得到那個三昧,進入那個定境了。初步禪定的境界到了,得止了。這個時候你要起智 慧的觀察。這個智慧的觀察叫做“觀”。所以得止以後才叫觀。悉已捨名觀:把它通通捨了,丟了,起智慧的觀察,觀察什麼?唯緣諸法義:把大小乘佛法所講的道 理求證一番,這個叫做觀。
當知近境界    無有種種異
亦非相續緣    說是等智行
在這個起觀的時候,你應該知道,一切同我有觀的各種境界,知道了便捨。不留戀這個,更進步。無有種種異:可是都是由風大所變化。每一個境界過去了你不要留 戀。亦非相續緣,說是等智行:每一個不同的境界,都是它變化的現象。等於學物理,原子這樣子排列是鑽石,換個方式排列就只是煤碳而已,同樣都是這幾個原 子,它境界不同。
謂是安般念    無痴智慧性
亦名為捨性    是則佛所說
所以你只停留在這個境界上,最後到達悟道了,沒有愚痴了,智慧般若開發了。這也是七覺支中的捨覺支。不要以今天的一點點成就為滿足,這是佛法的要點。
當知是慧性    捨根共俱生
若使是捨性    則與餘共起
所以要能放下,做人也是一樣。譬如一個學問,一個觀念,不要先入為主,自己有個主觀的成見,認為非這樣不可,別人講的相反意見聽不進去,這是最笨的人,沒 有智慧。佛法的智慧是絕對客觀的。你應當知道這個智慧之性是捨性,隨時要丟掉,放下。所以學佛、做學問,我常常提出來不要得少為足。得到一點點,你有成就 感了,你就是停留,就是墮落了。要不斷的上進,要捨,好的才起得來。那麼其它的智慧境界都會來。
欲色二有繫    無色無身依
非彼最後禪    身密無息故
這些都與密宗有關。欲界一切眾生的生命都是靠男女兩性來的。甚至比我們高一點的天人,雖然沒有男女兩性,也是陰陽兩性來的,也是欲界。色界只有光,已經超 過欲界了。欲界、色界二有,這兩種生命。繫:拴住了,解脫不了。第三種是無色界。欲界、色界都有形相,同四大有關係,尤其是風大。無色界己經沒有身體了, 只有精神生命,沒有生理這個生命。無色就無所依。但是到達無色界那麼高,得了禪定沒有?非彼最後禪,身密無息故:不過是身體的祕密。呼吸真的停掉了,你不 要靠來去的呼吸,這是身密,生命的祕密。所以密宗修氣、修脈,這個道理不懂,你修三輩子都沒有用。你說身外有身,你要修到化身,不是這個氣的作用。所以達 到止息的境界,你慢慢就會懂。就是這麼重要,不要得少為足。
或謂根本地    亦復是眷屬
說言唯眷屬    非是根本地
但是你要知道,乃至超過無色界,到達大菩薩,大阿羅漢的境界,還離不開它耶。你要起作用,還要這一口氣才行。所以這是根本地。有一種說法,這個風息作用, 與菩薩境界身外身不是根本地,但是有很大的關連,是眷屬。什麼是眷屬?你的老婆、你的兒子,這個叫眷屬嘛,屬於你的。可是老婆、兒子畢竟不是你,不過是暫 時歸你之所屬,並非你之所有。甚至我們這生命,這個肉體,也是暫時租用的,並非我們之所有,這是眷屬啊。說言唯眷屬,非是根本地。根本是自性。
欲使彼捨性    在於根本地
阿那般那念    應當在八地
你不要小看這本經典,他說修出入息到達了八地菩薩的境界。當然成了佛以候就不用搞這個了。
所這唯眷屬    如是說捨根
知彼安般念    唯在於五地
他說修這個法門,只是一個眷屬的作用,叫做助道,幫助你進步。其實這個道理是捨根。放的下,丟的掉。進一步就要丟。知道這個安般法,加上捨的作用。這個法門,達到五地菩薩的修持都需要的。
問:前面講八地,為什麼這裏是五地?
師示:講原則可以達到八地的境界,都在這裏頭。講它的眷屬作用,拿來作助道品,只在五地。
此定在五地    依是處迴轉
欲中間未至    及後二眷屬
到了那個境界功夫變了,佛的眷屬一直到八地以上,到成佛。如果嚴格講起來都有用。
最上頂四禪    彼雖有捨根
無有於彼身    淨治毛孔道
最上頂到達四禪天的境界,一直到無色界那個邊上。彼雖有捨根:必需要丟掉。因為已經沒有四大的肉身,無形相,無色界嘛。就不需它來清理每一個細胞,每個毛孔。轉變這個身體了。
第四及眷屬    彼中說二種
報生與長養    唯無有依風
第四禪以內的境界,把修安那般那作眷屬,作助道。其中有兩個最重要,就是我們的報身,需要這身體,乃至借用這個氣的修練。就如道家所講的可以長生不老,卻病延年。這是長養。唯無有依風:要空,必須依風大安那般那來修。
出息與入息    是風名為依
以身極厚密    無依說二種
依靠出息與入息而達到定的境界。以身極厚密:這個色身很難轉,很難變化。所以中國儒家講學問之道在變化氣質,這個氣質很難變化。
佛說出入息    四禪正受刺
亦言咽喉處    明知有所說
是彼眷屬故    亦以禪義攝
所以佛告訴我們要修出入息,以這個起步。真到了四禪天的境界,這個出入息沒有調整好,還是有障礙,不能得定。我們中國人講三寸氣不來就死了,咽喉這個地方 不過兩三寸之地。所以這一關叫做生死關。喉輪這個氣脈很難打通,所以密宗稱為受用輪。喉輪打開了,這個人就沒有妄想了,妄念、妄想不起了。明知有所說:這 是真實的有個東西。是彼眷屬故:同我們生命關連。所以修禪定,功夫不到這裏不行。
出息與入息    彼處定無有
修行觀出息    上際第四禪
所以一出一入,還要打通喉輪這一部份,空了。所以我們要修出入息的法門,一直到第四禪離不開這個功夫。
已極風境界    於彼正憶念
云何我是心    於緣究竟未
或復更於上    少進重觀察
或即於彼住    不作餘方便
到達了風脈真空了。於彼正憶念:才真正到達憶念的境界。云何我是心:等到得了禪定,風際的境界,才真正講到唯心的道理。求明心見性,這個時候才能正求。心 怎麼明?於緣究竟未:在這個地方才求究竟。或復更於上:或者到達禪定,得四禪的境界。在這個功夫上再求進步。要修止、修觀了。或即於彼住:或者修到止,修 到觀了,不作餘方便。
修行如是觀    則能除疑惑
修行極風際    是處善觀察
當知如是心    則名除疑觀(觀門竟)
所以真正的修行,要對這些智慧的觀察境界,照這樣做才能除去疑惑。修行極風際:他再三強調修止觀的重要。極風際,由止得了定,起觀,就是我剛才引用【楞嚴經】的性風真空,性空真風。在這裏仔細去觀察。你應該知道這樣的心量才是除疑觀,沒有懷疑了,這個求證到了。
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宇健康部落格 的頭像
    阿宇健康部落格

    阿宇的身心健康部落格

    阿宇健康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