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講
孫醫師報告:老師突然從《指月錄》轉到《達摩禪經》。我也由參禪改為出入息。我也覺得數出息使身體感到舒服。於是就依照經文中的指示修習,我依正念於定中 開始數息,原來在定後要數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萬念已經放下,哪有時間去發起數息的念頭,但是也開始數息了。數到第三個出息時,一時之間自己就跟著出息一 下子就出去了。這個現象很難解釋,四周變成深藍色的天空,滿天一望無際的星星,有大有小。自己觀察了一會兒就定下來。由粗的觀察轉為細的觀察,慢慢的,我 也覺得我也是這個空間的一部份,好像飄飄浮浮的,感覺上是無牽無掛,了無一事。忽然我太太叫我,我便跳回這個現實的生活中。
師示:這是孫醫師的報告,這報告裏頭有很多的問題,剛才諸位聽了,不知道注意到沒有?等一下我們再討論。大家來聽課,沒有進步就是沒有做小學生的精神。我 一輩子不做人師,這不是客氣,真做老師不是這樣子。我一輩子立志不做老師。為什麼?沒有一個我看得上的。後來學佛以後,看到很人做法師,做上師,都墮落 了,被人捧得墮落了。這個墮落比什麼都嚴重,叫驕慢墮。所以我一輩子希望坐在學生的位置上,不做人師。雖然各地都叫我老師,其實我心裏沒有答應,這是講內 心話,你們不一定懂。但是我有時候也擺起老師的架子,真要講佛法的時候,打禪七時,很嚴厲的,你們都受不了。我誰都罵,不管你什麼地位。走路不對也罵,態 度不對也罵。所以很多人受不了。在這十幾年已經沒有真正講過佛法了。
人求學為什麼沒有進步?尤其到了中年以後,自己當自己是一個大人。人對老師最恭敬是小學階段,到了中學對老師的態度馬虎一半了,到了高中就更嚴重了,到了 大學心中根本沒有老師了,也沒有自己,自己也忘了,所以永遠沒有進步。讀書畢業進了社會,根本就是墮落。這是沒有尊重自己。
我自己十幾年如一日,讀書也好,做事也好,我自己沒有一分鐘馬虎過,人家說我學問好,那是假的,努力來的。你看我現在那麼大的年紀,有時候想到佛經一句話 不清楚,我可以一夜不睡,非要把它翻出來不可,還是這個精神。你看我生活很馬虎,我從小到現在自己的規律很嚴格。哪一分鐘該做什麼,都有規律的。長大以 後,因為為了別人的事情而妨礙了自己的事情,先將就別人,把別人的事辦好。但是自己的事還是要補上。這是第一點。雖然是笑話,可是你們真要學佛法,雖然我 講的是笑話,要比鞭子打在你身上還痛苦。有這個精神才能學佛。因為你們年紀也不小,社會地位也高,不用這個方法是不行的。
第二點:為什麼我們要講《達摩禪經》?這是講真修實證做功夫的。我們打坐修行,你有沒有想到把自己的身體丟開。為這個身體我們受罪很多。念身不淨:我們活 了六十年,一半在床上,只剩餘三十年了。十歲以前不懂事,老的時候十年沒有用,去掉二十年了。再去掉三餐吃飯,大小便,講戀愛,真的活到做人沒有幾年,你 把時間算一算。而這幾年我們大部份為身體在忙,穿衣,吃飯,生病等,你看哪一樣不為它忙。
此身不淨。不說跳出三界,跳出這個身體都做不到。但是這個跳出,不是孫醫師報告的跳出。所以隨時要念身不淨,要有這個警覺性。這是顯教的教理。如果進一步 跟你講密教的修法,那又不同了。密法也是從這個教理來。我身不淨,要把它轉過來變成乾淨,很難。小乘修法念身不淨,證得空性,證得阿羅漢果就走掉了,這個 身體不要了。如果修密宗,念身不淨以後,還要用念力把它變過來,這就難了。這個就要從安那般那入手。
念受是苦:你看我們感情上,思想上,一天到晚都是煩惱。所以修密教是身轉了,感受則是時時刻刻在極樂的境界裏,只有樂沒有苦。
念心無常:要一念萬年定在那裏。
念法無我:報身、化身都要成就。所以叫你要注意配合教理。
下面這個五根、五力。你們現在學佛根都沒有紮好,怎麼會發出力量?一點定力都沒有,毛病一大堆。你自己的定力不夠,這個習氣業力的力量改不了的,要注意這 個。你看五根第一個是信根,你真信了沒有?沒有。信根、定根、念根、精進根、誰做到了?也就是說要把根紮穩了,以後才能變成力量。譬如說你力量有了,真必 要的時候,拿一根手指頭就可給人家治病,這是定力,念力的問題。
七覺支,念覺支、擇法覺支等。念覺支有好幾種,譬如說心裏起一個念頭,自己知道了,應不應該,就是念念本身都要知道。另外每一個起心動念,念念清楚,得了 空,得了清淨,這個是念。那麼這個裏頭有個擇法覺支,比如說空的境界,這個空是偏空,還是正確的空,或是感覺的空。譬如剛才孫醫師的報告,身體跟到出息出 去了,這個對不對?不對。他沒有懂出息的道理,這個就是擇法覺支。譬如修白骨觀,四個字最重要「知時知量」,道家叫做「火候」。師父可以告訴你做菜的方 法,火候是沒有辦法告訴你的,這個要靠自己。你唸咒也好,修出入息也好,哪個時候該多修一點,哪個時候該停止,要知時知量。擇法覺支包括很多,大家聽了這 個東西,聽了要背來。
剛才孫醫師的報告,六妙門你知道嗎?第一個是數,第二個是隨,第三個是止,再來是觀、還、淨。天台宗的小止觀六妙門也是根據《達摩禪經》來的。一開始是 數,數到心定了,每一念都沒有忘記,就不要數了,要隨息了。進來跟著進來,出去跟著出去。不只鼻子,乃至身體每一個毛孔都在呼吸,心息配合為一了。然後止 息不呼也不吸。如果止息定久了,得初禪、二禪、就可發神通了,真正的神通。如果神通發起來,般若智慧還沒有通,還是外道,還是魔道。可是也是道。如果真到 止息境界,心也停止了,念不起了,呼吸也停止了,定久了以後要起觀慧。要觀察正思惟,這是觀。觀了以後,曉得一切功夫、一切境界,都是唯心所造,身心皆 空,回到本來淨土,這是還。然後身和心通通空了,我所在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,我的身體就是阿彌陀佛,乾乾淨淨,一念不生全體現,這是淨。大概提一下,至 於怎麼止,一步有一步的功夫。實際上我們每一念都可以有六妙門。比如你一上坐,數也好,不數也好,很清淨沒有雜念,已經到達隨息皆段了,你就跟到第三步止 了,然後起觀。一念之間就可以俱足六妙門,到達清淨的境界啊。
我們上次講過,為了身心健康要注意入息。達到止息可以治百病,甚至可以不死,如果要不死,自己把息止住了,定住了,就可以不死。這些都是實際的功夫境界。所以真到達了止息,這裏頭東西就多了。
你的心跟著息出去了,你沒有專一,你知道嗎?換句話說,你覺得跟著氣出去了,你覺得看到太空。我問你,你身體還在這裏沒有?你這個肉體有沒有死亡呢?當然 沒有死亡。既然沒有死就還有出入息,可見你的心念沒有跟到真的息。是妄念的出入息,你知道嗎?你跟本沒有得止啊。這次我特別為你開這個課,就是告訴你隨時 要注意四加行。四加行一步有一步的功夫,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,真正得了止,一定發煖。一步一步的功夫都有四加行。
什麼叫煖?心煖;心裏的行為煖。所以自己的思想,自己壞的習氣,譬如愛嫉妒啊,愛發怒啊,好名啊,好勝啊。慢慢自己的起心動念都覺察到了,這是念覺支。都 知道了,知道了以後呢?就如黃醫師剛才講的,明明覺得這個人很討厭,自己心裏頭氣極了,討厭極了但是也不能露出不悅的樣子。慢慢的就覺得不是那麼嚴重了。 這個討厭的心生起來,你覺察到了,轉為慈悲,甚至慢慢真正變成愛心了。這是心煖了。在功夫方面,到了煖位,整個人像泡在那個熱水裏頭一樣。得煖以後,慢慢 頭頂這裏,一直線一樣起來。這個時候,你心裏怨恨的心起不來了。所以頭頂打通了,妄念才起不來。這個時候所生起的思想都是智慧的境界。
什麼叫忍呢?我們忍氣怎麼忍的?本來想揍他,吞一口氣,自然就會停下來。那個時候呼吸停掉了,雜念切斷了,就是過去心不可得,末來心可得,現在心空了,這 是忍的境界,切斷了一樣。那麼這個時候到了世第一了。並不是說你成佛得道了。在世間上你是第一的。這是身心兩方面。所以三十七菩提道品配合,都要真的做功 夫才能做到的。佛法是要真修實證的功夫,不是普通講書。你們反覆的去研究。不要聽完了就擺到一邊去,浪費你的時間,也浪費我的精神。
勝念己成就      懈怠竟沈沒
是則為退像      無堪於所求
所以你修道做功夫,這個念已經有一點境界了,就像孫醫師的報告,己經有一點境界了,但是因環境的影響,或因生病的影響,懈怠了。懈是鬆懈,怠是怠慢。我們 自己原諒自己,鬆懈怠慢就會陷入昏沈。譬如說我今天應該用功,可是因為其他的事就馬虎過去了,你這個修行就沈沒下去了。至於說去睡覺則更嚴重了,這是修行 退步的現象,無堪於所求,不會有進步的。
不染污無記      起諸煩惱退
垢濁熱燄生      由是失正見
你們都不嚴格的要求自己,你們看三十七菩提道品,你自己檢查一下四念處,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,七覺支、八正道,每一項都離不開精進,努力的求進 步。《大學》上說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所謂苟日新就是說今天的成就進步都不算,要求明天更進步。所以我們懈怠沈沒、不精進。他說無堪於所求。不染污無 記:什麼叫不染污呢?我什麼事情都不想,外面好的、壞的都不管。可是這樣子好不好呢?好啊。這也是一種修養方法,可是你卻在無記中。你的頭腦整天昏昏沈沈 的,記憶力也沒有。什麼事情都不清楚就是昏沈的階段。起諸煩惱退:會慢慢因昏沈而起煩惱,而退墮了,這個樣子會影響到你的生理垢濁而熱燄生,身體內都會發 炎,因為這個樣子修行的正見、智慧起不來。
振掉或閃爍      浮飄粗澀滑
是五退減相      修行應分別
振是心裏頭很散亂。掉是掉舉。心裏頭不安定或者閃爍,思想不能清淨下來,像閃電一樣亂飛。那麼這個時候就如剛才孫醫師的報告,有飄浮在外面的感覺了。浮是 浮在水面上的感覺。有些人做功夫,覺得上半部浮起來,下半部沈下來。這要功夫境界才知道。飄是飄到外面去,孫醫師的境界就是飄。粗是有時候感覺到身體非常 粗,很難過,好像生病一樣。澀是身上起疙瘩一樣。或者是皮膚非常光滑。他說發生這五種現象,你要警覺到,這就是退減相,應該要分別清楚。
望遠絕所希      有見己墜落
還顧睹深嶮      是皆退減相
修行一段時間以後,會覺得搞了半天,沒有希望了。你們有功夫境界,我都沒有,覺得很失望,很絕望。這個佛法到底是不是騙人的,好像前途渺茫,不知道怎麼 辦。絕所希:自己所希望的一點都沒有了。有見:我不如現實一點,討個老婆,生個孩子,或者去跳舞。都落於有見裏頭。你是求空,結果墮落在有的現象裏頭,己 經墮落了。還顧睹深嶮:修行還要盤腿,四禪八定幾時到?這個沒有意思,看起來好像很深的深坑一樣,搞不好會掉下去,很危險。有這心理現象起來,是退減相, 退道了。
長病誦止諍      多業遠遊行
彼時解脫種      是五退減因
人為什麼會生病?業生的。業是前生宿業種子帶來的。這一生的病苦,他本身已經在地獄界了。因為病痛使他沒有時間用功。這就要懺悔,這個就是前生的業報。誦 就是背書,讀經之類。止諍:停止在意見上諍論。學理上搞不通,一直在文字上、意見上諍論。多業遠遊行:到處走。像這種情形想得到解脫,不可能。解脫種子沒 有,是五種退減的原因。
信戒聞捨慧      於是漸衰退
身重與惛鈍      耽睡及沈沒
是五應當知      修行退轉相      
信是正信。戒是守戒。捨是隨時放下。慧是智慧。如果幾種現象,因多病,因遠行,因事業等。對於正信,對於守戒,對於多聞,對於放下,對於慧的境界不會起精 進,於是漸漸衰退。這個果報是什麼呢?身體感覺到不輕靈了,有病的現象。頭腦昏沈了,那麼這個時候喜歡睡覺了,耽著睡眠。或者上坐就昏沈。這幾種現象都是 七覺支的擇法覺支,自己應該要觀察清楚,這是修行的退轉相,換句話說,你一天沒有進步就是退轉相。
恐怯多豫猶      驚畏不欣樂
懈怠離所欲      不迴向修行
不習過修習      是二俱為失
彼時解脫種      於是修行退
恐怯是起恐怖的心理,怕魔障,膽子小,不敢精進。恐怕我這一生沒有希望,猶豫不決。恐怯是一種,豫猶是一種。驚畏:有些人進步了,他卻害怕了。有些人修行沒有現象出來,沒有進步起驚畏。這是第三種。
第四種是不欣樂,不高興這個東西。我看過很多,有些信佛的人後來去信基督教了,基督教信了兩天又不幹了,信回教去了。也有些人別的宗教信一信,又跑來學佛。這種心理現象,都是心理懈怠。換句話說己經墮落了。
第五種是懈怠離所欲。甚至於已經修行有好的境界,想丟掉。
第七個是不迴向修行。迴向是佛學專有名詞,這個很難解釋。比如說我年輕的時候,向法師頂禮,法師馬上給你回禮而且會說:「迴向十方一切眾生」。也就是說他 不接受,把你的功德迴轉給一切眾生。什麼是迴向?我們這個世界都有迴向,迴向就是果報。你在這裏丟出去一個東西,它轉一個圈還是回到你這裏。你想害人最後 是害自己。你能處處恭敬人,最後是恭敬自己。迴向是物理作用,你到太空就知道了,太空裏真空的時候,你在太空把這個玻璃杯丟出去,它一定迴轉到你這裏來。 所以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也是迴向,那是必然,這是迴向的道理。我們修行人怎麼迴向?一上坐就發願,我要成就,我成就不是為我自己,我有任何一點功德,全都 迴向給一切眾生,我自己不要,都給大家,修行是為大家修的,這是第七個不迴向修行。
第八個是不習,今天不用功不求進步,或者因為進步了以後過度的修習,這也錯了,太過了。所以不習與過度的修習,這兩頭都是錯的。上面這些情形犯了,彼時解脫種,於是修行退。
三昧離相樂      爾燄皆消盡
粗澀四大種      還從身內起
三昧就是定的境界。正受,梵文叫做三摩地。真得定了就有離相樂,萬相都離開了。爾燄皆消盡:你的妄念像冒煙一樣。我常常做一個比方,一個蠟燭點起來,火光 越亮,旁邊的黑煙越多。你知道妄想多,你那個蠟燭光並沒有熄啊!這個黑煙就是爾燄,煙的影子,你怕他幹什麼?你真得到三昧定的境界,爾燄皆消盡,這些黑煙 自然會沒有了,這個時候你就會感覺身體的問題所在了,很粗澀,障礙你的四大種,四大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風。還從身內起,你身體哪裏不舒服都感覺到了。
掉動失正念      由是意憒亂
其心不恬靜      斯從行者生
那麼這個情形掉動散亂心起來了,慢慢使你失去了正念。這個時候你意念不會專一了,憒亂了。恬靜是像水一樣很平靜,這時你的心就不恬靜了。這都是從你修行者的本身起來的。
一切諸瑞相      不顯現分明
修行如是觀      欲見為甚難
到了這個時候四大種,身體的障礙開始感受到了,好的境界沒有了。不是過去有,現在沒有,而是說沒有顯現好的境界。實際上你作功夫已經進步了,好的現象不顯現分明或不清楚,你在修行當中都要觀察清楚。所以欲見瑞相,心不清淨,一切的好現象不出現那是當然的。
諸根悉馳縱      隨欲向所緣
邪意普流散      樂著諸境界
形消意愁慘      其身皆燒然
如是燒然者      是說為憂退
如果你放縱了,你的六根就向外跑,跟到外境界走。 隨欲向所緣:跟到世間的慾望去了。邪意普流散:不走正路。偏了叫做邪,走偏路了。樂著諸境界:喜歡 跟現實跑。形消意愁慘,其身皆燒然:他說你這樣跟著外境界跑了,慢慢的你身體也消瘦了,意識也不痛快了,憂愁煩惱多了,慢慢身體內部也多病,發燒了,等於 是被煩惱之火所然燒。這是因為心裏的憂愁煩惱所發生的。
方便不精勤      後則生悔恨
聞所應成就      欲進劣無能
不趣喜勝處      或見勝不取
皆由無智故      是說修行退
現在他告訴你修行退步的現象。方便道各種方法,你不精進去修,甚至後來生出悔恨的心。聽到應該怎麼做,怎麼修,想去做,心裏的劣根性太強所以做不到。不趣喜勝處:不向好的方面去努力,明知道努力的修行有好處,你卻不去做。都是因為沒有智慧,所以修行退步了。
自念有越戒      疑悔及諸覺
意淡無滋味      是說修行退
還有一種,自己覺得犯了戒,這下子我完了。前面的功德沒有了,白修了。自己對自己又疑又悔。這種心理生起來,意淡無滋味,所以是修行退。
諸過定意羸      三昧漸消減
心亂蓋所覆      是說修行退
有時過份的反省自己,責備自己,自己對自己都沒有信心了。羸是瘦的只剩下骨頭了。所以定意就沒有了,打起坐來也不上路了。心裏很煩亂,被五蓋覆蓋住了。所謂五蓋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是大五蓋。笑、視、交、抱、觸是小五蓋。這些現象也是修行退步了。
心舉調順捨      不觀時非時
不了住起緣      無智故修退
心裏頭散亂,掉舉起來了。不觀時非時:修行要觀時,譬如說這個時間不適合打坐,就不可勉強,就如吃飯一樣,吃藥一樣,要自己調整自己。不了住起緣:自己不了解自己,該休息,該放鬆,該抓緊,這個搞不清楚,自己沒智慧也使你修行會退步。
不知六時行      六界亦不善
亦愚亦巧便      是說修行退
不知道一天十二個時辰,也不知道六界,不曉得六根六塵的巧便,也使你修行會退步。
問:我數息越數越緊張,就放下來不數了,就隨著息,可是我隨的時候是很慢、很微細、感覺沒有呼吸了,或者是氣停下來了。
師示:對。你不是用過很多法門嗎?你用了寶瓶氣不是覺得這裏很擠嗎?我叫你放開,你不是懂了嗎?你今天的報告有一句話講的很好。有時候我不用這個法 門,覺得不呼也不吸了,那個就是息了。假設你觀想明點,或者觀想準提菩薩,你那個時候的呼吸接近於寶瓶氣。你現在問的問題,在那個時候好像不呼也不吸,你 問是不是停止了呢?還沒有。正在止。止的時候,你覺得這裏的呼吸沒有了,你有沒有體會到,內在的各部份感覺都很清楚。你坐在這裏如果沒有靜下來,老實講不 會感覺到內部的,在道家叫做「內觀」。道家《九天玄女經》是容成內視之學。內視就是觀自在。這個在佛法沒有來以前中國就有了。就是《參同契》上面講的「內 照形軀」。你在這個時候感覺到呼吸好像若有若無,好像停了,自然就會達到內照形軀。比方說這個氣到這裏堵住了,堵住了以後你把止的念,就止在堵住那個地 方,其他身體內部還是清楚。等到堵塞的地方打通了,他就嗝氣起來了,慢慢的全部都打通了。打通了才是真止的境界,內呼吸就起來了。內呼吸怎麼起來?你覺得 鼻子沒有呼吸了,身體沒有呼吸了。但是男人在小腹這地方,女人在子宮部份,感覺到在動。鼻子好像完全沒有呼吸。內呼吸起來還沒有得止。得止了以後有個現象 會來,你會感覺到這個身體像一塊硬化了的木頭在這裏,會害怕的,這就是剛才經典上所講的「澀」。僵在這裏一樣。這個時候不能害怕,你把意念放鬆,呼吸不要 放鬆。慢慢氣走遍了以後就是真氣在轉,但是要做到這程度有一個條件,腸胃一定要空。腸胃不空,大部份都是功夫在替腸胃做消化。這個越乾淨,氣脈越容易修 成。修通了才真能得定,然後身心兩面才能解脫,分開。還有功夫到這裏有一種情況,道家所講的「腦後出聲」。可以聽到空中的聲音。以前我在峨嵋山頂的時候, 真的是聽到天籟之聲。從醫學的道理上也可講是腦部的氣脈要淨空的時候所發出的現象,可以認定這個是我本身所發出的聲音,並不是外來的,你可以這樣認定,可 是內外都有這種境界。
以你目前的功夫,可以聽到心臟的跳動,尤其是夜裏坐的好的時候。有時候打嗝長氣呼出來了。這個打嗝的氣,有些從胃上起來,有些從肝臟起來,有些是從胸 部起來的。如果你打嗝的氣從丹田起來,譬如女性從子宮,從陰部起來的,男性從海底起來,那個就了不起了。那個氣出去,止息。定在那個息上,切斷。把它封 住。那個才是出息的止息。這都是最高的密法。到了這個時候才是止息。而且到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,我這個意念怎麼那可怕,一切動都是意念動。這個時候身心輕 靈,這個時候你怕睡覺了,因為睡了一覺以後氣脈又堵住了。這個裏頭就要懂得醫學。我們的左腦、右腦,一個管思想,一個管記憶。這個皮下神經,你睡眠或者這 樣,或者這個姿勢。靜止一下以後,它皮下神經緩和了,知道是在休息,但是不會堵氣。頭輪的脈打不通,我們腦下垂體的分泌就減少了,老化死亡都在那裏。這個 我很少講,多送一點給你。你們沒有問我就懶得講。你現在用功的不錯,但是沒有達到四加行的煖。唯識學上說「煖壽識三位一體」。所以你氣通到了腳底,兩足尊 打通了,你對壽命的把握就多一點。
問:(聲音很小,聽不清楚)。
師示:如果你講修氣息的話,你這個是氣散了,沒有止住。你意識跟著出去,道家講魂魄,這個魄就是講息。不是這個呼吸的氣。魂就是講這個意識,魂飛魄散 開了。如果講定的境界,三昧境界,佛說一念有八萬四千煩惱,我們的三昧境就有八萬四千不同的境界。這也是一種定境,不能說不是,如果你的智慧懂了,這個定 境也不壞,不懂的話,魔跟佛一張紙都不隔的。對了就是佛,不對就是魔。
問:《指月錄》上講的和《達摩禪經》有什麼關係?
師示:《指月錄》上講的是形而上的道。這裏講的是功夫。沒有定的功夫是狂慧。《楞嚴經》上叫乾慧。那個慧是乾的。乾的種子不會開花結果。智慧要用定水去澆 灌,功夫就是定。定水去澆灌那個乾慧的種子,才能開花結果。《楞嚴經》叫乾慧地,沒有用的。有許多人佛學理論很好,一點功夫也沒有,這是沒有用的。
1992年4月1日講于香港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宇健康部落格 的頭像
    阿宇健康部落格

    阿宇的身心健康部落格

    阿宇健康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